金秋九月,中秋佳節(jié)象征團圓的喜悅未過,國內油脂市場已有反彈攀升的勢頭。以豆油為例,如下圖所示,截至9月25日,國內沿海主要廠商一級豆油現貨平均價格約5700元/噸,本月高位是在9月11日的5750元/噸,本月低位則在中秋節(jié)前9月21日的5660元/噸,因此節(jié)后第一天國內油脂市場漲勢相對明顯,那么雙節(jié)備貨基本結束的油脂市場因何產生上漲動力?適逢國慶又有哪些熱點事件值得關注呢?中國糧油信息網分析師辛顯明將對此如一闡述。
美國“2000億”生效,我國白皮書表態(tài)
在我國認為美方出爾反爾誠意不夠拒絕磋商之后,9月17日美國總統(tǒng)特朗普宣布新一輪關稅,將對價值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征收10%關稅,10%的新關稅將于9月24日生效,并將在2019年1月1日起上升至25%。直至9月24日中秋節(jié)的前一天,中美雙方并未對重啟磋商有新的報道說明,因此中秋節(jié)這一天起,美國政府對約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10%的關稅措施正式生效,這意味著中美貿易戰(zhàn)再度升級,所涉及到的行業(yè)及商品范圍擴大,也利多國內豆類油脂商品價格。9月24日13時,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(fā)布《關于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》白皮書,旨在“澄清中美經貿關系事實,闡明中國對中美經貿摩擦的政策立場,推動問題合理解決”。
我們知道,白皮書是國際上公認的正式官方文書,以白色封面裝幀,這次3.6萬字的最新官方文件,也是貿易戰(zhàn)中方被迫接招以來發(fā)布的數據最翔實、與貿易戰(zhàn)關聯度最高的一份。白皮書開篇就給中美貿易戰(zhàn)定性。首先,“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(fā)展中國家,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(fā)達國家”,擺正位置;再者,理清歷史:近40年來,中美經貿往來克服重重障礙,形成了“結構高度互補、利益深度交融的互利共贏關系”,也成為中美兩國關系的“壓艙石和推進器”。但自2017年以來,尤其是在“美國優(yōu)先”的原則指導下,美國拋棄相互尊重、平等協商等國際交往基本準則,采取單邊主義、保護主義、經濟霸權主義,導致中美經貿摩擦短時間內持續(xù)升級,使中美經貿關系受到極大損害,也使多邊貿易體制和自由貿易原則遭遇嚴重威脅。因此,本次白皮書主要為了廓清輿論、以正視聽,也用“八個堅定”嚴肅表明了我們雖然被動應戰(zhàn),但也會為了保護應有權益而采取反制的態(tài)度。就目前形勢來看,在11月美特朗普中選前,中美貿易關系或難有突破性進展,貿易戰(zhàn)深化將在各方面直接或間接的支撐國內豆類油脂商品價格。
馬棕出口跳增,我國進口增速放緩
據船運調查機構SGS公布數據顯示,馬來西亞9月1-25日棕櫚油出口量為1,359,870噸,較8月1-25日出口的786,947噸大幅增加72.8%。ITS數據也顯示,馬來西亞9月1-25日棕擱油出口為1,370,897噸,較8月同期的835,134噸大幅增加64.2%。自9月1日起,馬來西亞毛棕櫚油產品出口關稅調低至零,馬來多數機構數據均顯示本月前25日馬棕出口明顯轉好,利多馬棕期貨止跌反彈。另外ITS數據顯示中國本月前25日進口128600噸,環(huán)比增長48%,而前20日環(huán)比增長142%,因此我國棕櫚油進口增速已有放緩趨勢,利多國內油脂市場。再結合國內適逢國慶長假,終端市場油脂消化能力提高,市場對中秋前回落的行情并不滿意,一些貿易商還有部分前期高價庫存,廠商挺價信心較強,一旦出現利多油脂市場的熱點出現,國內廠商豆類油脂報價便積極隨盤跟漲。欲了解更多油脂行情數據以及未來走勢,敬請持續(xù)關注中國糧油信息網的官方網站(http://www.tianemy.com)以及APP(http://www.tianemy.com/app)和微信平臺(graininfo)或可致電0451-88001128咨詢,成為中國糧油信息網的會員,享受更多特權。
綜上所述,美方對我國20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于中秋節(jié)當天正式生效,標志著中美貿易戰(zhàn)再度深化,我國也出臺白皮書表明堅決抵制貿易單邊主義的態(tài)度,短期中美貿易關系難有突破性進展,雙方互征關稅則利多國內豆類油脂商品價格。另外近期馬棕出口轉好令馬盤棕櫚油期貨走升、我國棕櫚油進口增速放緩利多國內油脂,加之國內天氣轉涼,國慶長假降至,廠商挺價信心較強,國慶節(jié)前國內豆類油脂價格或呈穩(wěn)中上漲態(tài)勢,9月29-30日周末無期價作參考,部分地區(qū)貿易商現貨報價或有炒作可能。國慶節(jié)后10月11日晚間USDA報告將公布,市場初步預計報告或將偏空拖累國際豆類商品價格,因此建議買家逢低適當補庫,維持國慶長假用量即可,觀望節(jié)后市場需求變化及各機構對美豆、馬棕等數據的報告參考,謹慎關注假期期間中美貿易政策方面的最新調整。(中國糧油信息網 辛顯明)